荆州高新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 三年行动方案(2024-pg直营网

信息来源: 荆州高新区经发局|发布时间: 2024-08-28 08:23 | 字号:       | 分享:

荆州高新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

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落实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加快推进荆州高新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荆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市委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专题会有关部署,聚焦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工业化新模式目标,实施创新布局优化、重点产业升、科创企业培育、创新人才引领、产城融合提升五大工程,着力打造创新优势突出、创新特色显著、创新活力迸发、引领带动力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高地,加快推动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做出高新区贡献。

(二)发展目标

2026年,荆州高新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成效明显,产业创新平台加速布局,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制造业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企业加速成长,跨区域联动发展不断深化,创新创业生态活力持续迸发。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8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8%以上,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45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72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17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750家,实现规模倍增、质量提升、全面突破的良好态势。

1  荆州高新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建设目标清单一区多园

序号

指标名称

2024年

2025

2026年

1

营业收入(亿元)

930

1042

1170

2

园区生产总值(亿元)

1215

1300

1390

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1024

1147

1285

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

221

254

290

5

制造业产值(亿元)

466

513

565

6

r&d经费投入强度(%)

2.3

2.4

2.5

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家)

597

656

720

8

省专精特新企业数(家)

121

146

175

9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429

557

750

10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家)

1380

1823

2400

11

科创(新物种)企业数(家)

51

66

85

12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家)

4

5

7

13

上市企业数(家)

1

1

2

14

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个)

126

140

154

15

省级以上孵化机构数(个)

16

18

20

16

当年发明授权专利量(件)

250

338

455

17

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亿元)

161

209

270

18

进出口总额(亿元)

56

62

68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创新布局优化工程,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1.深入推进高新区产业体系建设。精准对接省“51020”、市“4611”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全区“2 1 1”重点产业,重点发展壮大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2个优势产业,引进培育光电子信息1个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文化旅游1个特色产业,持续优化完善区域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主导优势产业实现倍增发展。

——加快推进“一区多园”协同发展。加速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发挥核心园区引领示范作用,强化创新协同、产业协同政策协同和招商协同,辐射带动荆州市辖区内松滋、石首、监利、洪湖高新园区“一区多园”协调发展,加强同松滋市、石首市、监利市、洪湖市的产业衔接,实现县市与荆州主城区全方位衔接,全面打造市域“一区多园”产业高地。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协同发展。以荆州高新区为核心,公安县、监利市为两翼、江陵、松滋、石首、洪湖为支点,构建“一心两翼多点”产业发展格局,全力建设国家级农产品集散与交易基地和华中预制菜之都、华中农产品冷链物流城和国家应急保供基地,打造农产品现代交易、产地集配、应急保供、冷链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五中心”。

——深入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协同创新。以四机公司、四机赛瓦、远春石化为产业龙头,打造高端能源装备制造示范基地,依托江汉建机、中油科昊,打造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基地,推进松滋、石首、监利、洪湖机电装备、新型材料等产业供应链、产业链体系建设,构建形成荆州高新区核心主导产业明确,石首、监利高新园区专业分工合理,松滋、洪湖高新园区差异发展鲜明的智能制造产业协同发展链条,不断壮大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赋能创新链。

——加快促进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以荆州智慧制造产业园、新侨光电产业园、中科智谷产业园、高新区科创孵化园为依托,重点培育光电子、光通信、led照明、新型显示等细分领域,培育芯片制造、光纤光缆、通信设备、新一代显示技术、电子元器件等主导产品,促进光电子信息产业向技术高端和市场前沿发展。支持新侨光电与武汉光谷开展对接合作,着力打造武汉光谷荆州外协基地;依托荆州智慧制造产业园,加快推进海康威视荆州配套基地建设,推动光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

2荆州高新区“一区多园”产业高地建设

区域

主导产业

产业集群

代表企业

太湖园区(核心区)

农产品加工、智能制造、数字经济

荆州高新区重大成套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荆州市世豪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荆州市华翔工贸有限公司

城南园区(核心区)

石油机械、智能制造

松滋园区

白酒酿造、食品加工、现代化工、新型建材

松滋市白云边酒业集群、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监利园区

农产品精深加工、轻工建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造纸包装

监利市生态铝产业集群

湖北南桂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松明铝业有限公司

石首园区

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化工产业、光电子信息

石首市染料中间体产业集群

荆江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中灏科技有限公司

洪湖园区

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

洪湖市石化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湖北长江石化设备有限公司、湖北昌发容器制造有限公司

2.深入推进高新区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荆州高新区享受相应的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人才引进、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财政金融等省级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等相关政策。建立荆州高新区与省级有关部门直通车制度。优化内部管理架构,实行扁平化管理,整合归并内设机构,实行大部门制,合理配置内设机构职能。鼓励探索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符合实际的分配激励和考核机制。

——强化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荆州高新区数据统计、运行监测和绩效评价等工作力度,突出研发经费投入、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质量、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经济运行效率、产业竞争能力、单位产出能耗等内容,合力推动荆州高新区争先进位,实现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位次跃升。

——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发展。加快与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合作,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机制,吸引先进地区人才、创新创业、资本等资源向高新区集聚,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的城市活力空间,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循环流动,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打造立足荆州、辐射江汉平原的创新生态圈。

3.高标准建设科创园区。依托长江大学、荆州学院、湖北中医高专等高校科研优势,扎实推进荆州科创大走廊(荆州大学城)建设,促进大学校区、城市社区、工业园区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搭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服务平台,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推进预制菜产业园、中科智谷产业园、中国供销·荆州智慧冷链产业园、荆州高新区科技孵化园三期等专业园区产业建设,加强产业指引,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升长江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能级,推动高新区科创服务中心提档升级。

4.高质量建设创新平台。加大财政支出对科技的投入比例,面向石油装备、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围绕主导产业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升级现有的产业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中石化四机公司、四机赛瓦等行业龙头企业创建石油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石油钻采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联合体。加快建设苎麻纺织服装研究中心、华中预制菜产业技术研究院、长江流域土壤生态修复研究院等重点科创平台。推动湖北省水产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水稻育种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省级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加快荆州农业科学院科研试验搬迁项目,助推现代农业功能和科研能力提升。

3荆州高新区创新平台名单(部分)

序号

平台名称

平台类型

级别

依托单位

1

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点

实验室

国家级

长江大学

2

淡水渔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重点

实验室

国家级

长江大学

3

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

长江大学

4

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第四机械厂技术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

国家级

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第四机械厂

5

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

省级

长江大学

6

油气钻采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

省级

长江大学

7

湖北省黄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

长江大学

8

湖北省页岩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

长江大学

9

湖北省病虫害预警与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

长江大学

10

长江创业商会创业咖啡厅

众创空间

省级

长江大学

11

荆州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孵化器

省级

荆州高新区管委会

12

湖北福楚光华科技企业孵化器

孵化器

省级

湖北福楚光华电子商务创业园有限公司

13

长江大学高新农业星创天地

星创空间

国家级

长江大学

4  荆州高新区园区平台建设计划(部分)

序号

平台类别

创建单位

责任单位

1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荆州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为国家级孵化器

太湖园区

2

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

依托荆州农科院建设荆州特色农业类产业技术研究院

太湖园区

3

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

湖北亿众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建土壤修复产业技术研究院

太湖园区

4

创新联合体

以四机公司、四机赛瓦、中油科昊为产业龙头,创建石油钻采装备制造领域创新联合体

城南园区

5

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

创建石油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

城南园区

6

省级星创天地

峪口禽业星创天地

城南园区

7

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荆州高技能人才科技孵化器

城南园区

8

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湖北新南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建高端聚烯烃成核剂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松滋高新园区

9

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湖北白云边酒业有限公司创建浓浆兼香型白酒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松滋高新园区

10

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湖北首兴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中大马力船式拖拉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石首高新园区

11

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湖北菲克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创建复合跑道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石首高新园区

12

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

监利市玖龙纸业创建现代造纸产业技术研究院

监利高新园区

13

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

监利市创建玻铝产业技术研究院

监利高新园区

14

省级星创天地

英梦农业星创天地

洪湖高新园区

15

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国家火炬洪湖石化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

洪湖高新园区


(二)实施重点产业提升工程,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5.稳步推动现有产业高端化升级。

——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集聚太湖园区农业资源优势,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支持力度,鼓励园区龙头企业发展核心技术,从低端初加工向高端产业链延伸,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设备、工艺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值增效。着力建设农产品交易与集散中心和华中预制菜之都,加强农产品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构建,支持数字结算管理、场景展示交易、物流数字调度、产品赋码溯源、农产品期货交割中心建设,加速农产品加工业采购销售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型,发展农业数字经济,推动中农联云仓城等专业农批市场提高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水平。依托中国食谷、联投华中进口肉类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培育建设一批预制菜加工的“数字产线”“数字车间”“数字工厂”,整体推进预制菜加工产业“链式”数字化转型,提升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效益。

——重点推动智能制造产业优化升级。抢抓国家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大政策机遇,在石油装备制造等领域实施新一轮技改焕新行动,通过优化园区功能、强化产业链条、扶持重大项目、支持科技研发、“腾笼换鸟”等措施,推动传统石油装备制造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推进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相互赋能。加快华翔工贸石油机械零部件项目建设,加大四机、江汉建机等重点企业智能制造模式的推广力度。落实技术改造投资税收和专项再贷款政策,加大企业技改项目投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企业产品换代、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力争核心区每年实施技改项目30个以上,到2026年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5%。

6.深入推进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构建“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社区”三级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加强上下游产业布局规划,推动园区形成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

——推动重大成套设备制造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围绕石油机械、智能智造产业链,以四机公司、四机赛瓦为产业龙头,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引领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构建上下游衔接有序、链条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进一步提升集群规模效应、创新效能。

——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科技产业集群。加快引进包括检验检测中心、期货交易市场、食品交易所等在内的重点配套项目,打造国家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国冷链物流骨干网络节点。加快建设华中预制菜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推进农副产品电商产业园、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项目落地,加快国家级荆州淡水产品批发市场、农资农机批发市场建设,支持两湖绿谷、锦欣水产、栗满多等专业市场建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支持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建设新兴产业发展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企业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管理方式,组织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和项目,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优秀成果在高新区转化及产业化,不断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

7.加快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壮大专业化应用服务供应企业队伍,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品牌管理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由传统制造型企业向“智能制造 高端服务”转型,支持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拓展协同设计制造、预测性维护、远程维护、远程监测管理等服务业务,打造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服务体系。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型,提供专业化、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支持世纪派创、柳工江汉、中油科昊、楚闽、华沛、栗满多等创建“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到2026年,核心区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5%。

8.积极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着力搭建油气钻采装备及工程机械、农产品交易与集散、智慧冷链等特色供应链服务平台,集成企业数据、产品数据、物流数据,持续加强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供应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物流链、信息链、金融链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农业智慧供应链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与产业体系,重点开展信息智能决策与管理、区块链溯源、智慧仓储与物流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数字化建设。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对接国家和省级供应链龙头企业,全力提升产业链接能力、物流链接能力、要素链接能力,促进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发展。

9.加快推进绿色园区建设。加快高新区循环化改造升级和绿色生态园区创建,促进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落实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实施一批重点减排工程,支持四机赛瓦、柳工江汉、骏马纸业等重点企业建设绿色工厂,支持七尚、万锦等重点企业实施新一批重大环保技改项目,到2026年实现核心区环保绩效评价a级企业2家、b级企业15家以上,力争构建绿色制造体系5个,所有工业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

(三)实施科创企业培育工程,壮大创新企业群体

10.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对进入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的企业优先给予政策支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规升级。

11.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入库申报、首次认定、重新认定等财政奖励力度,推动企业申报认定常态化、便利化、一体化,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质量和效率,力争三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加强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聚焦高新区优势特色产业,强化一区多园相关政策引导与落地培育,建立“潜在新物种企业”储备库,完善科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一批新物种企业集聚区。建立健全政策协调联动机制,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等政策。

12.壮大“专精特新”企业规模。支持四机公司、江汉建机、荆楚种业、鄂湘装配等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中油科昊、康盟中药、康卓等企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加快成长为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对接金融服务、推进技术创新、助力市场开拓等措施,强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全力扶持和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提升优质企业群体数量和质量,力争三年培育形成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3.扶持优质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积极争取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资金,按照获批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比例配套奖励。支持高新区主导优势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研究,支持规上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带动中小企业对标贯标。支持龙头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集聚产业链供应链要素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上云上平台”,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14.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协同供给。统筹高新发展集团等国有企业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设立高新区投资引导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为硬核科技创业企业提供长期投资。加快组建高新区产业投资基金,建立重大项目联合投资机制,吸纳重大产业项目在高新区落地。引导各类投融资机构对接高新区内企业,整合头部创新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企业增资扩股、科创企业融资发展,提供相应的路演推荐、产融合作、银企对接、资源交流等服务,提升科创资本循环效率,发挥科创资本“倍增”效应,为园区企业链接赋能。

(四)实施创新人才引领工程,打造多层次人才队伍

15.加大产业领军人才引育力度。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靶向引才”,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加大顶尖人才柔性引进力度,探索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出台加强与顶尖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合作的相关政策措施,每年引进10名左右产业领军人才。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打造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团队。每年向企业选派“科技副总”,分领域形成“高级专家顾问 先进技术人才储备库 龙头企业”产业发展顾问组,推动人才队伍与区内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相匹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石油装备、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等人才发展指导,支持荆州学院、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中医高专与园区内企业开展合作,大力推行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等人才定制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16.强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省“百人计划”、市“金凤凰人才计划”等,建立荆州高新区科创人才专家库,加强区域高端人才信息共享,面向国内外重点引入科技创新人才,力争每年引进高层次科创人才20人以上,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100人以上。发挥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牵引作用,引导高新区内科研院所、重点企业通过“双聘”、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等方式柔性利用省内外先进地区高端人才。支持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织省内外院士专家、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等创新人才到荆州高新区开展技术服务。

17.强化国外智力引入。加强与国家、省、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合作交流,引导支持海内外知名高校在高新区设立研究机构和基地。积极组织企业开展国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智力。逐步设立境外招人平台,以柔性引进为主,鼓励企业以岗位聘用、任务聘用、项目合作等为主要方式,加速海外人才智力集聚。

18.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区领导联系制度,加快形成区级杰出人才、引才突出贡献者等认定制度,形成识才、爱才、敬才和用才的良好氛围。完善人才支持政策体系,在高层次人才落户、住房补贴、子女入学、医疗安保、创新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高家园三期安居保障房、联投国际城·璞悦湾等项目建设,满足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大学生等多层次人才居住需求。

(五)实施产城融合提升工程,打造生态科技新城

19.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极落实产业用地政策,支持园区内企业利用现有存量土地发展医疗、教育、科研等项目。加强园区存量用地二次开发,促进低效闲置土地的处置利用。鼓励新入园企业和土地使用权权属企业合作,允许对具备土地独立分宗条件的工业物业产权进行分割,用以引进优质项目。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完善核心区产业配套和服务体系,集中建设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商业、生态等生活配套设施,推进园区和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发挥荆州高新区高校资源集聚、骨干企业集聚、多种要素叠加的优势,在优化高新区产业布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功能布局,合理规划高新区空间结构,实现产业、居住、生态等功能区的融合发展,将荆州高新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数字经济、智能制造、高铁新城,打造市域创新创业中心和城市西客厅。

20.提高区域创新治理水平。完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机制,统筹规划核心区—扩展区—战略发展区的协同发展,强化高新区管委会创新服务职能。加快区域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优化管理机构设置,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分配激励和考核机制,逐步建立符合荆州实际的高新区发展新型治理模式。增强区域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构建出各园区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一区多园”联动发展格局。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构建公共交通、慢行交通、轨道交通相结合的绿色交通体系。加快推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运营和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完善5g基站、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体系。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城南园区、太湖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交通运输、资源环境、能源等项目建设和运营。

22.强化区域开放协同。加强与光谷科创大走廊、宜荆荆区域的合作交流,加快融入要素互补、资源流通、开放协同的省域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开展协同创新,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互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强与国内先进高新区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的协同联动,探索“飞地孵化+高新区转化”等模式,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高新区,引才在武汉、用才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模式,深化校地、校企、地企协同创新,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平台,推进区域创新共建共用共享。实施工业产品“出海”行动,支持四机公司、四机赛瓦、柳工江汉、山洪机械、顺辉汽车零部件、往来云商、中光原等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快推进工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发挥荆州高新区“一区多园”协调发展工作联席会议职能作用,完善体制机制,系统推进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工作,统筹政策制定、重大事项与项目协调,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形成支持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完善政策支持。积极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关于区域科技创新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加大创新政策供给力度,在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人才培育、金融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不断丰富完善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打好政策组合拳。

(三)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与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等,推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投入体系。推动土地等要素资源高效流动、有序配置、充分利用,以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助推项目高质量发展。


|
网站地图